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投稿流程

2条回答

xiuge4

一、部署重点大陆岩石圈结构探测选择板块边界、造山带等我国大陆重要构造单元,探测其岩石圈、地壳和地表浅层不同层次精细结构,反演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部署穿越我国主要造山带和地块的“三横四纵”超长断面探测网,揭示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成藏成矿过程和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的深部构造背景,创新大陆动力学理论体系。大陆地壳物质探测发展地壳深部物质信息识别技术,探测中国大陆地壳千米深度的物质组成和时空分布;开展重要板块边界、地质走廊带的地壳物质联合探测试验与示范研究,建立深部物质探测技术体系;揭示化学元素时空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和成矿省的关系以及对资源总量的制约作用。重要矿集区立体探测与科学群钻选择我国重点成矿区带,按照矿集区深部结构框架探测、矿集区浅部三维结构精细探测和科学浅钻三个层次开展探测工作,揭示重要矿集区地壳结构、壳幔相互作用和深部动力学过程对矿集区形成、演化的制约作用,加大资源勘查深度,提出深部找矿方向和找矿靶区。大陆科学钻探和超深钻围绕重要含油气盆地的深部资源问题,实施30口万米深的科学超深井,揭示深层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运移通道的分布及规模,揭示盆地上地幔精细结构及其对油气资源的制约,完善深层油气藏形成演化理论;在大型走滑断裂带、地震活动带和重大地质问题区,实施科学钻探,直接获取深部物质、结构信息,研究重大地质现象的本质及形成机理。全国地应力测量网与技术部署跨越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超长地应力测量剖面,摸清东亚大陆动力学背景和我国现今地壳应力场;在关键地震带、地质灾害群发区、重大工程区和核心城市群部署地应力实时监测网,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建立全国地应力观测站网,提高我国大陆内动力作用的监测能力,完善我国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地壳探测数据平台及技术支撑基地建设建设多源信息主体数据库,建立深部探测数据平台,解决多源数据的融合和集成;开展相关探测数据空间管理、数据综合解释建模、3D动态显示、海量探测数据存储和共享等专题研究;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壳探测技术支撑系统及基地。二、部署建议工作现状2008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地壳探测工程的培育性计划,围绕深部探测实验和示范,在全国部署了“两网、两区、四带、多点”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研究工作,开展了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全国地球化学基准网研究和庐枞和于都—赣县等矿集区立体探测等综合实验;在华南、西秦岭中央造山带、青藏高原腹地、松辽盆地进行了区域超长剖面深反射地震等联合探测技术实验;在罗布莎、金川、腾冲、莱阳盆地等关键部位开展了精细探测、科学钻验证和万米超深科学钻选址;研究深部地壳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研发深层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技术系统;创新并行数值模拟平台;构建深部探测实验基地,为地壳探测工程的全面实施进行了前景调研和关键技术准备。工作目标总体目标:建立多部门联合和多学科综合的地壳立体探测技术方法体系,构建中国海陆岩石圈立体探测与实时监测网络系统,全面提升地壳探测能力与探测程度。揭示与深化认识中国海陆地壳和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动力学演化过程,全面提升地球认知与地球科学发展水平。揭示成藏成矿控制因素,探讨控制大规模成矿作用和矿集区形成的地质过程,发现能源“新区”,开辟深部找矿“新空间”,提高资源勘查水平。探讨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深部条件,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为保障矿产资源供应、地下空间利用与国防安全需要提供地壳与深部物化参数。“十二五”期间:初步建成地壳立体探测技术方法体系,实现深部探测部分关键仪器装备的国产化,初步建成岩石圈立体探测与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网络系统,形成地球模拟器的初步构架与主要功能,完成全国4~5个成矿区带立体探测与9~10个重要矿集区的“透明化”,发现1~2处能源“新区”,极大提高我国地壳与深部探测程度、深部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与地下空间利用率,从而进入国际深部探测先进行列。“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地壳立体探测技术方法体系,实现深部探测大部分关键仪器装备的国产化,全面建成岩石圈立体探测与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网络系统,形成功能强大的高分辨率地球模拟器,完成全国16个成矿区带立体探测与32个重要矿集区的“透明化”,发现5~6处能源“新区”,全面提升我国地壳与深部探测程度、深部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与地下空间利用率,从而进入国际深部探测领先行列。工作任务工作地区:全国陆地与大陆架地区。技术手段:大地电磁、深反射地震、折射地震、宽频带地震观测、深穿透地球化学、岩石探针、大陆科学钻探、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地球模拟器)、关键仪器装备自主研发。主要工作内容:自主研发与实验研究地壳探测关键技术与仪器装备,建立立体探测技术方法体系与仪器装备系统。构建多部门联合和多学科综合的海陆岩石圈立体探测与实时监测网络系统,精确描绘具有一定深度分辨率的中国海陆地球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组成。实施地壳物质组成与地质构造探测,联合部署跨越海陆主要构造单元与重要区带、连续的骨干探测纵横断面。实施科学钻探,部署万米级超深科学钻探。实施含油气盆地和矿集区立体探测,开辟油气勘探新区和深部找矿“新空间”。建立全国地壳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网。构建国家级地壳探测数据中心与地球综合模拟器。综合集成地壳探测工程的系统成果,建立地壳四维结构模型和时空演化规律。全面推广地壳探测成果应用。

liujian1199

一、综合评价过程计算单元的划分根据研究精度要求,采用ArcGIS 2软件,按500 m×500 m的网格对研究区进行计算单元划分。在单元划分过程中,特别注意某些地质界线或影响带的边界,尽量做到单元边界与其一致(作为单元边界或将单元缩小),最终将研究区划分成1731703个计算单元。图9-8 滇藏铁路沿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权重的确定根据前人推荐的地壳稳定性定量化评价指标权重分配方案(孙叶等,1998),并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分别对所选定的7项评价指标分配权重:(1)断裂及其活动性的权重为20;(2)地震活动性的权重为2;(3)现今地应力集中程度的权重为15;(4)地应变梯度的权重为11;(5)地温的权重为12;(6)岩性特征的权重为10;(7)地质灾害的权重为12。计算结果的归一化处理采用ArcGIS2软件,统计每个单元各单因素的评分,再按上述权重值计算各单元的稳定性指数,即:地壳稳定性指数=断裂×2+地震×2+地应力×15+地壳活动速率×11+地温×12+岩土体特征×1+地质灾害×12。采用上式计算出的各单元的稳定性指数值位于[49,73]之间(图9-9)。为了便于利用稳定性指数进行分级,将计算结果按式9-1进行归一化。其目的是使所有要素的评价结果均位于区间[0,10]之间。其计算公式为:滇藏铁路沿线地壳稳定性及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式中:X1(i,j)——评价要素j的第i评价单元归一后的数值;X(i,j)——评价要素j的第i评价单元的数值;minx(i,j)——评价要素j的最小值;maxx(i,j)——评价要素j的最大值。图9-9 区域地壳稳定性计算结果二、综合评价结果根据归一化处理后的区域地壳稳定性指数,并结合研究区的具体地质特点,可以将区域地壳稳定性分为稳定、较稳定、较不稳定和不稳定4级,稳定区的指数范围为0~5,较稳定区指数范围为5~5,较不稳定区指数范围为5~2,不稳定区指数范围为2~10(表9-6)。根据各单元综合评价的稳定性指数和分级标准,得到滇藏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的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图9-10)。评价结果显示,滇藏铁路沿线的滇西北区、藏东南区和藏南区不同稳定级别地块所占比例具有明显的差别(表9-7)。表9-6 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价分级标准表滇西北地区,不稳定区约15714 km2,占该区面积的18%,较不稳定区36926 km2,占该区面积的42%,较稳定区33056 km2,占该区面积的38%,稳定区2174 km2,占该区面积的2%。不稳定区主要分布在红河断裂带、程海断裂带、鹤庆-洱源断裂带、丽江-小金河断裂带、楚雄-南华断裂和怒江断裂带部分地段。较不稳定区主要分布在红河断裂以东的不稳定区外围和红河断裂以西的保山地块内,并受澜沧江断裂和怒江断裂带的控制。较稳定区分布在不同方向活动断裂所夹持的稳定地块上,如红河断裂与澜沧江断裂之间的NW向地块。稳定区仅分布于程海断裂以东和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以北地区,在稳定区没有活动断裂。滇藏铁路通过的地段均为不稳定区和较不稳定区。藏东南地区,不稳定区约23980 km2,占该区面积的11%,较不稳定区104307 km2,占该区面积的46%,较稳定区85436 km2,占该区面积的38%,稳定区12194 km2,占该区面积的5%。不稳定区主要分布在巴塘断裂、理塘断裂、怒江断裂和八宿断裂交汇处、嘉黎断裂带通麦-察隅段和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周边断裂系。较不稳定区分布在巴塘断裂和理塘断裂所围限的三角地带、怒江断裂和八宿断裂交汇处和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周边断裂系周围。较稳定区分布在不同方向活动断裂所夹持的稳定地块上,在三江地区和巴塘断裂、理塘断裂围限块体内侧有大面积分布。稳定区在三江地区和理塘断裂东北有小面积分布。滇藏铁路通过的地段以较不稳定区和较稳定区为主,局部地段为不稳定区。图9-10 滇藏铁路沿线区域地壳稳定性综合评价图表9-7 滇藏铁路沿线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表续表藏南地区,不稳定区3817 km2,占该区面积的28%,较不稳定区21985 km2,占该区面积的18%,较稳定区60098 km2,占该区面积的50%,稳定区34160 km2,占该区面积的28%。不稳定区主要分布在亚东-谷露裂谷带和错那-沃卡裂谷带。较不稳定区分布在亚东-谷露裂谷带和错那-沃卡裂谷带的外围和EW向墨竹工卡-工布江达断裂带上。较稳定区分布在EW向断裂带和SN向断裂带及外侧。稳定区在藏南中部有大面积分布,断裂带之间的地块基本上都属于稳定区。滇藏铁路通过的地段以较稳定和稳定为主,局部地段为不稳定区。总体而言,藏南区地壳稳定性最好,藏东南区次之,滇西北区稳定性最差。地壳稳定性分区及其与铁路的关系详见表9-7。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相关问题

  •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好投么

    研究所肯定比学校难考多了。。因为招的人比较少,自然分数线就相对提高,而且比较复杂,比较枯燥

    cyyanlhb
  •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审稿周期

    好象是

    就够忸怩
  •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投稿流程

    一、部署重点大陆岩石圈结构探测选择板块边界、造山带等我国大陆重要构造单元,探测其岩石圈、地壳和地表浅层不同层次精细结构,反演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过程。部署穿越我国主要造山带和地块的“三横四纵”超长断面探测网,揭示能源与重要矿产资源成藏成矿过程和地质灾害成灾机理的深部构造背景,创新大陆动力学理论体系。大陆地壳物质探测发展地壳深部物质信息识别技术,探测中国大陆地壳千米深度的物质组成和时空分布;开展

    15764235621
  •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难不难

    是山东附近 按照这些推理 早晚也会震吧

    candysugo
  •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投稿费用多少

    研一最低900,研二和研三最低1200,一般情况下,研二和研三的时候老师会另外给0到800元不等的补助,此外,每年会发四次过节费,每次800元,综合统计一下,根据老师另外给的补助多少,研二及以上学生每个月平均可以拿到1450-2250不等,出野外的补助另算。

    景色依旧
  •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投稿格式

    地应力的来源除了由上覆岩层重力产生以外,另外一个重要来源就是由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已有的研究表明:川西坳陷在地史中经历了多次的构造运动,其中最具影响的是印支晚期、燕山中晚期及喜马拉雅期,这些构造运动不仅对当时的古地应力场分布特征有重要的影响,其构造残余应力对现今地应力场也存在较大的影响。(1)应力方向与构造形态和部位有着密切关系构造的褶皱形态是在水平主应力的强烈挤压下形成的,因此,地壳中的向

    卡卡卡确
  •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版面费

    黄相宁,曾用名黄小咸,汉族。1937年3月18日生于四川重庆。黄相宁在2006年02期《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上发表的,《李四光论地震地质与他的中长期地震预测》中,回顾了李四光先生几次成功预测。

    rayman_188
  •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投稿要求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于2001年10月26日正式成立。目前,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包括9个硕士研究生专业、9个博士研究生专业。 各个专业硕士、博士学科点批准时间请见下表: 研究生专业名称 硕士专业批准招生时间 博士专业批准招生时间 构造地质学 1981年 1984年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1986年 1986年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1981年 1981年 地球化学 1984年 199

    安格格格格
  •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怎么投稿

    你可以到佰腾科研导航站上去找找,可以先在“期刊”分类里搜索一下,如果没有合适的就按照学科分类来查询。希望能帮到你。

    罗小黑黑
会员服务
  • 论文服务

    一站式论文服务,客服一对一跟踪服务。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期刊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