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地震动态杂志审稿周期

2条回答

bhpulvla

马瑾 马胜利 刘力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29)摘要 将岩石变形曲线到达强度点以前比拟为地震前异常的中长期阶段,强度点至失稳点之间定义为短临阶段。在中长期阶段异常由驱动力的增强或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引起,前者引起的应力扰动场与原来的方向一致,强烈扰动区与原来的应力集中区一致。后者引起的应力扰动场应力方向可以发生变化,应力扰动对平均应力影响较大,强烈扰动区位于断层错列部位。二者的强烈扰动场均与未来的震源区无必然联系。在短临阶段异常由局部断层扩展或弱化引起,与之相伴的是平均应力扰动场的四象限分布和最大剪应力扰动场的八瓣式分布。关键词 地震前兆 异常识别 长期异常 中期异常 短临异常 空间分布特征1 引言在地震前的一段时间内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往往出现一些异常,临近地震时在震区附近也出现一些异常。有人称前者为“中长期前兆”,后者则被称为“短临前兆”[1]。与此同时,一些作者把震前较大范围(也在较长时期中)出现的异常称为“场兆”,而把发震地点附近的异常称为“源兆”。然而,多年来的地震事实表明:不是所有地震前都能发现“前兆”;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不同时段出现的“前兆”也不相同[2];同一地震前的“中长期前兆”和“短临前兆”往往不出现在同一地区[3]。因此,很多作者用“复杂性”来概括这些特点[3,4],并就此问题进行过很多有益的讨论[5,6]。据本文对异常及其阶段性的认识,利用岩石力学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来讨论不同阶段异常分布的特征。2 对异常与异常阶段性的理解地震前是否会出现异常归根结底是一个力学问题。一个观测点出现异常是由于外界力学条件变化在该点引起的力学扰动而造成的。这些力学扰动在一些地点可能引起力学失稳而发生地震,在另一些地点则可能仅仅引起一些异常。当异常出现在某点发生地震前,则被称为“前兆”,如果它们发生在某点发生地震后,则被称为“后效”。外界力学条件变化可由两种因素引起:其一是外部驱动力的变化,其二是区域内其他构造部位变形力学状态发生变化。这些构造部位可以是区域上的任意构造,也可能是未来的震源。由此,一个观测点或在一个区域是否出现前兆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即构造不均匀性[7]和具有强烈响应的观测点。在完全均匀的条件下物体各个部位变形程度相同,就无所谓差异,也就无前兆。只有当物体内部由于介质和结构的不均匀引起变形程度不一致,才会在一些部位先出现显著的变形,形成所谓的“前兆”。一个构造部位的破裂连接过程是失稳前的准备阶段,即失稳发生在断层各部位匀阻化后[8]。因此,断层连接过程或匀阻过程所伴随的现象均为失稳前的过程,也可以作为“前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比较均匀的构造区,前兆出现的范围和幅度小,而且时间短。观测点是否存在明显的响应,取决于该点与变形构造的关系。如果它与变形构造间存在强烈相互作用,该观测点会对构造变形产生强烈的响应。反之,如果它与变形构造间无强烈相互作用,即无构造上的相互牵连,即使空间位置邻近,也不会在该观测点产生强烈的响应。不同变形阶段产生异常的力学原因不同,异常所表征的构造现象或构造内涵也不同。本文从岩石变形的标准应力—应变曲线出发来讨论地震前异常的阶段性。图1为一条常见的岩石变形曲线,曲线上有3个特征点:屈服点(y)、强度极限点(p)和失稳点(i)。由这几个点可把曲线分为4个阶段:在屈服点(y)以前为线性变形阶段(I);在屈服点(y)和强度极限点(p)之间为屈服阶段(Ⅱ),这是一个非线性变形阶段,由于标本内已有局部变形,在此阶段标本内的应力场可能发生调整;在强度极限点(p)和失稳点(i)之间为临失稳阶段(Ⅲ),在此阶段标本内的微破裂进入扩展、连结和集中化;在失稳点(i)以后进入失稳阶段(Ⅳ)。换而言之,可将强度极限点(p)以前(Ⅰ、Ⅱ阶段)称为中长期阶段。在此阶段异常出现是由应力增强或应力调整引起,即使出现异常,如果外力减小,失稳可能不会发生。在强度极限点(p)以后至失稳点(i)前(Ⅲ阶段)可称为短临阶段。在此阶段异常出现与局部破裂扩展和弱化有关。由于未来的破坏区的刚度与环境刚度的比值不同,破坏又有稳态和非稳态两种。但是一旦进入这个阶段,破坏已是不可逆转的,在该阶段出现的异常与未来的失稳关系密切。图1 岩石应力应变曲线上的特征点与变形的阶段性为了便于分析引起异常变化的原因,把应力场分为基本应力场和扰动应力场。在区域应力作用下不同构造部位附近的应力场称为基本应力场,而由上述不同原因引起的应力变化量称为扰动场,扰动场是叠加在基本场上的增量场。如果说在无异常出现的时期,区域应力场与各构造部位是处于某种平衡状态,而扰动场的叠加就可能破坏这种平衡,从而引起异常。例如一些构造部位可能叠加了挤压,另一些部位则可能叠加了扩容或错动。扩容区可以表现为地表坳陷,地下水位下降;挤压区可以表现为地形隆起,地上水位上升等;剪切应力增大可能使断层位移量变化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种叠加的增量场了解可能引起异常现象的原因。3 构造模型与力学模型断裂带具分段性,常见的分段形式有:由于摩擦系数和断层物质变化引起的分段、由于错位造成的雁列构造引起的分段以及由于方向变化造成的拐折构造引起的分段等。本文侧重研究在不同变形阶段由不同原因在雁列组合构造区引起的应力扰动场的差异。为了分析不同阶段异常出现地点不同的原因以及这些异常的分布与未来震源的关系,针对区域应力场增强,构造应力场调整以及局部构造部位弱化,断层开始扩展以至连接的全过程设计计算程序和分析。由于我们侧重于研究构造型式对应力场的影响,故回避介质差异造成的复杂性,不同方向断层均采用同样的力学参数。考虑到自然界断层带遭受到的是大变形,因此采用几何、介质和边界三重非线性来处理变形问题[9]。断层按弹塑性处理,确定5个力学参数,即弹性模量E、泊松比υ、屈服极限σ、材料硬化模量Et及硬化参数β。断层两侧边界取滑移面,滑移面摩擦系数相同,按接触碰撞算法处理。断层以外介质按弹性处理,只确定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υ。断层扩展通过把有关单元由弹性介质改变为弹塑性介质来实现,断层弱化则通过降低断层介质力学参数的办法来处理。选择最大剪应力τmax〔τmax=(σ1-σ2)/2,张性为正〕和平均应力σm〔σm=(σ1+σ2)/2,张性为正,压性为负〕来表示不同构造部位的应力。在下面所有图件中均以模型名称后面加τ或加σm(如EC5τ,SDQ2σm)表示最大剪应力和平均应力基本场,以δr和δσm代表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应力扰动场(增量场),增加为正,减小为负。4 不同原因引起的应力扰动场图2 左型剪切力作用下不同雁列构造组合的最大剪应力场设计了4组串行排列的雁列构造模型来研究这个问题。EC21和EC22为一系列同类型雁列构造,而EC23和EC24则为不同类型的雁列构造。所有这些模型均在平行断层方向受左型剪力,垂直断层方向受右型剪力,造成NE向压力NW向张力。图2表示这4种构造组合下最大剪应力的分布。d值代表两雁列断层端点间垂直断层方向的距离,s值代表端点间平行断层方向的距离,断层重叠时s值为正,分离时s值为负。由图可见相同类型构造部位应力分布类似,而应力水平则取决于错列部位的d和s值[10],此外,雁列构造在模型中的位置也很重要。EC21(图2a)中1、2、3处同为左阶,2处d值最小,最大剪应力水平最高。EC22(图2b)中1、2两处d值相同,由于力是由边缘向中间传递的,因此,位于边缘的1处应力水平在早期高于2处。1 由驱动力变化引起的应力扰动场如前所述,在中长期阶段引起应力扰动的原因主要由外力变化引起。这里要考虑两种情形,驱动力增强及区域应力场调整。用含不同雁列类型的走滑断层(模型EC24)来说明区域应力增强引起的扰动场分布。图3表示当区域驱动力增加50%时引起的最大剪应力和平均应力增量。在驱动力增大的情况下断层不同部位最大剪应力均有所增加,但是不同构造部位增加的幅度有很大差别。原来应力水平较高的几个部位如4、2、1号位应力增大幅度均较大,其中以4号位增加幅度最大(图2)。断层带本身应力增加很少,断层带内外应力增大的幅度差别达3个数量级。平均应力在各点的反映不同,在左型右阶部位增加了挤压,左型左阶的部位产生了扩容。由图3b可见,图中有3处产生强烈扩容,有两处产生强烈挤压。由于应力方向没有变化,原来受张力作用的地方扩容进一步增强,原来受压力作用的地方,进一步挤压,应力变化幅度也达到3个数量级。由应变能密度准则[11]判断未来地震最可能发生的位置是4号位,但与之邻近的某些部位只有微弱变化,而与之相距较远的2、1号位,以及更远的部位却有较强烈的变化。由此可见,由区域应力场增强或减弱所引起的应力扰动不是均匀的。原来应力集中的地方会受到更大的扰动,但是不改变原来的应力方向。图3 左型剪切驱动力增强引起的应力扰动场a—δr最大剪应力增量:1—应力强上升区;2—应力上升区;3—应力弱上升区;4—应力微变化区;5—断层。b—δσm平均应力增量;1—强扩容区;2—扩容区;3—强挤压区;4—挤压区;5—微变化区;6—断层2 由驱动力调整引起的应力扰动场用含不同雁列类型的模型(EC23和EC24)研究由驱动力调整引起的应力扰动场。当区域内存在弹塑性变形的断层带时,在驱动力和介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断层的错动变形各部位的应力水平也可以起伏变化。图4为模型中几个部位的最大剪应力(τ)和平均应力(σm)随时间的变化。取t=1、2、3三个时段分析。在t=1时,1、3部位应力水平高;t=2时,应力水平处于低谷;t=3时,2处的应力水平高于1、3处。值得指出的是在t=2时模型中部应力方向变化较大。由t=2相对t=1时的应力增量场分析,由于t=2时应力水平很低,不同部位的最大剪应力均在下降。原来应力水平高的地方应力下降量也大。由平均应力增量图(图5)可见,原来的扩容区变成挤压增强区(负号区,以细点表示),原来的挤压区变为扩容增强区(正值区),平均应力变化幅度很大。由此可见,区域应力场调整时随着应力水平的起伏变化可在雁列部位产生强烈的平均应力变化。同样可见,t=3时,1、3部位最大剪应力下降,而2处应力增加。这种由于全局性的应力场调整造成的应力水平起伏影响范围均很大。图4 模型EC23在变形过程中各构造部位应力的起伏变化图5 模型EC24中t=2相对t=1时的平均应力增量场细点区为挤压增强区图6 模型EC23不同时段的应力轨迹线图实线为最大主应力方向,点线为最小主应力方向图6表示这三个时刻的主应力轨迹线。由图可见,随着变形的发展,各构造部位不但应力水平有变化,主应力方向也发生变化。值得指出的是在t=2时模型中部应力方向变化较大。3 由断层扩展、弱化引起的应力扰动场短临阶段伴随着断层扩展、连结和集中化,在此阶段应力扰动可能是由断层扩展或弱化引起。我们以上述几个模型为例研究断层扩展造成的应力扰动场,并从两方面着手,即断层扩展引起的扰动场和断层连接过程引起的扰动场。上述几个模型中部均有长度为10,d=1的左阶雁列(即阶步2),释放雁列中部单元使中间两段的断层连接。在此断层两侧为d值不同的同型号雁列和异型号雁列。由于断层连接,应力变化首先发生在雁列连接部位(阶步2),然后传递到新的连接断层的两端(阶步3和1)。以断层扩展连接部位为中心最大剪应力上升区与下降区相间分成八瓣(图7a)。在与应力主轴σ1和σ2平行的方向为最大剪应力下降区,与它们斜交的是最大剪应力上升区。平均应力在断层扩展部位形成强烈挤压区。围绕这个部位,扩容区与挤压区呈四象限分布,不同模型在这方面是相似的。强烈扩容区垂直张力方向,强烈挤压区(负值区,以细点表示)垂直压力方向(图7b)。除扩展区外,在连接断层两侧的同型雁列部位出现扩容区,而异型雁列部位出现的是挤压区。图7 组合雁列构造中由断层扩展引起的最大剪应力(a)和平均应力(b)扰动场细点区在a中表示最大剪应力下降区,在b中以“-”号表示压缩区有趣的是,这种最大剪应力增量场的八瓣分布型式和平均应力增量场的四象限分布型式不仅在雁列式断层系,而且在平行断层系、拐折断层系以及交叉断层系中在断层扩展时型式不变。换句话说,增量场只与扩展或弱化的断层段有关。这为最终判定失稳区提供了依据。4 断层连接过程的动态特征以雁列构造连结过程为例来说明由断层连接过程引起的应力扰动场及其变化过程。地震过程往往包括局部断层扩展以及弱化扩展断层的连接、断层位移加剧至失稳。断层扩展连接是临近失稳的一个变化过程。图8表示右型左阶雁列构造,在应力作用下连结为拐折构造后产生的应力扰动场。在图8中断层扩展由左断层段右侧端部开始。最大剪应力扰动场和平均应力扰动场仍分别保持八瓣式和四象限式图案。有趣的是在断层扩展过程中平均应力随时间表现出5种动态特征,它们是持续压缩区、持续扩容区、强起伏变化区、起伏变化区和弱起伏区。持续挤压区和持续扩容区分别位于压入象限和压出象限。平均应力强烈起伏区和起伏区沿扩展断层段及其附近分布。1976年唐山地震前一天在发震断层附近的一口水井曾发生水位强烈起伏现象。图8 左型右阶雁列断层连接过程中平均应力变化过程分布图1—断层的初始状态;2—断层的结束状态;3—持续压缩区;4—持续扩容区;5—强起伏变化区;6—起伏变化区;7—弱起伏区由此可见在断层失稳前的这个阶段的特点是:①不论基本应力场如何复杂,由断层扩展引起的增量场均保持相同的型式。即在断层扩展部位最大剪应力下降,平均应力也下降(挤压),围绕扩展断层段最大剪应力增量场呈八瓣式分布图像,平均应力增量场呈四象限分布图像;②在断层扩展过程中应力变化十分复杂,表现出5种动态特征,其中,强烈起伏区位于扩展断层段及其附近;③应力起伏变化的幅度大,变化幅度最大的区域,其变化幅度与背景应力达同一个量级,剧烈变化区的尺度与震源区尺度相当,起伏区可以是震源区尺度的3~5倍。剧烈起伏的时段与断层扩展连接的时期相同,其持续时间与扩展速率有关。5 小结(1)引起区域应力扰动的原因不同,应力扰动场分布就不同。从区域应力场增强到局部断层弱化、扩展以至连接过程中不同阶段受应力扰动的构造部位不尽相同,这可能是中长期阶段和短期阶段异常出现于不同部位的原因。(2)由驱动力变化引起的扰动场分布范围广,异常地点可以很多,增量场与原来应力方向一致,强烈扰动区与原来的应力集中区一致,与未来震源区无必然联系。(3)由区域应力场调整造成的扰动场可使原来的应力方向改变,应力调整对平均应力影响极大,强烈扰动区位于断层错列部位。(4)在雁列组合中,局部断裂扩展造成的扰动场以扩展部位为中心,与之相伴的是平均应力扰动场的四象限分布和最大剪应力扰动场的八瓣式分布。(5)在断层扩展和连接过程中平均应力随时间有5种动态特征。剧烈起伏区位于扩展断层段,其范围与震源尺度相当或稍大。参考文献[1]马宗晋,傅征祥,张鄢珍等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2]冈田义光地震预报:经验性抑或确定性关于内陆直下型地震预报的方向国际地震动态,1994,(2):18~[3]国家地震局《1976年唐山地震》编辑组1976年唐山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4]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等中国地震预报概论北京:地震出版社,[5]秦保燕,郭增建场源前兆的判别——λ型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前景内陆地震,1993,7(4):309~[6]ВАМоргуновКпроблеме оперативиогопрогнозаземлетрясенийДокАН СССР,1991,319(1):138~[7]大中康誉在物理定律基础上建立预报理论的方案国际地震动态,1994,(1):26~[8]王绳祖强震危险区的多判据原理见:现代地壳运动研究(4)北京:地震出版社,1984,10~[9]陈开平一种非线性动态断层力学模型地震地质译丛,1993,15(3):18~[10]Ma Jin,Du Yijun and Liu LThe instability of en-echelon cracks and its JPEarth,1986,34(S):141~[11]Du Yijun and Atiiia AThe maximum distortional strain density criterion for shear fracture propagat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the growth paths of en echelon GRL,1993,20(11):1091~

knowevery

2009年度全院共发表论文844篇,包括《SCIENCE》与《NATURE》论文2篇,SCI检索论文170篇,EI、ISTP检索论文14篇,国内核心论文536篇,国内外一般性刊物122篇。出版中文专著26部,外文专著1部。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发表论文总数增长了12%,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全院9个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建起了网站,实现了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以中国地质科学院9个刊物为依托,联合《地质通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湖泊科学》、《自然科学进展》、《地质与勘探》、《地球科学》等兄弟刊物,成功搭建“中国地学期刊网”,成为融办公系统与数据查询、分析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数据库系统,也是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界最早建成、容纳单学科期刊最多的网站。《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现为双月刊,2006~2009年连续4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和国际水平。《地质学报》英文版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中国期刊协会评选的“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同志荣获“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称号。《地质学报》(英文版)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取得的亮点主要有3个方面:(1)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第4期紧急登载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据BLACKWELL网站统计,阅读率从每月500多次,提高到6500余次。董树文等发表有关汶川地震破裂、应力变化及影响因素、地震机理的论文全文下载量101次,摘要浏览量34次;徐锡伟等发表有关地震位移的论文全文下载量为67次,摘要浏览量53次。《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年文章国外下载量(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专辑国外高浏览量文章(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2)阅读、引用本刊论文的读者越来越多。据2009年JCR公布ACTA GEOLOGICA SINICA英文版影响因子为431,引文频次为1312次。在被SCI收录的256种国际地质刊物名列第110名;有110余种国际刊物引用《地质学报》英文版文章,引用2次以上的有70余种,包括世界著名刊物SCIENCE,表明本刊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接轨。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引用本刊论文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3)刊物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国外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网站达22家,其中国外数据库达16家,包括著名的《SCI》、《CA》、《GeoRef》、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站、法国地质学会网站等,国际网站和数据库对《地质学报》英文版的介绍,为我刊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检索室提供的检索报告,截至2009年2月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等已达22个。它们是: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3)中国《万方数据库》;4)中国《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5)香港大学图书馆网站;6)中国地学期刊网;7)SCI《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网络版》;8)CA《化学文摘》;9)GeoRef《美国地质文摘》;10)TULSA(Petroleum A);11)Earthquake Engineering A;12)Current Contents Search;13)ICONDA-Intl Construction;14)Inside Conferences;15)Civil Engineering A;16)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网站;1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网站;18)澳大利亚网上博物馆网站;19)法国地质学会网站;20)SJR网站(国家不祥);21)The Open University网站(国家不祥);22)Blackwell出版公司网站。《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3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566,总被引频次为201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26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175篇,共2032页。《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2009年度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393,总被引频次为1702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48位。2009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4篇,发表了6条通讯资料和16条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界的消息报道,共计912页。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地质论评》《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9年与兄弟刊物完全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8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064次;影响因子940,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8位。2009年度发表论文98篇,共883页。《地球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 ResearchDatabase、Pecbepamuвн\blûжypнa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891,总被引频次为123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0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81篇,共866页。《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775,总被引频次为722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17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694页。《岩石矿物学杂志》《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735,总被引频次为579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42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127篇,共604页。《岩矿测试》《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617,总被引频次为534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7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65篇,共440页。《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8年度的影响 因子为651,总被引频次为335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3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421页。《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力学学报》

当代戏剧相关问题

  • 当代戏剧杂志投稿要求

    故事会杂志辟有十几个原创性栏目,各栏目征稿要求如下:新传说:描写中国当代社会的故事,要求有时代感,切入点新颖,用故事来体现当下的社会风尚、思想浪潮。情节曲折生动,可口耳相传。字数1500-3000为宜。东方夜谈:古今中外不限,要求故事核离奇别致,有现实意义。描写可适度夸张、荒诞不羁,以此带来批判讽刺的效果。字数1500-3000为宜。传闻轶事:描写民间的奇人、奇事、奇情,要求可读性强,有较好的可传

    wxl0558-0
  • 当代戏剧杂志好投么

    当代戏剧,主办单位为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为当代戏剧杂志社出版的一部书籍。作为西北五省(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戏剧、电视双月刊,1996年以来,一直被评为“全国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放眼全国,发行海内外,竭诚为专业戏剧工作者和业余戏剧爱好者服务。汇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熔研究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炉,涤受读者欢迎。

    比黄瓜胖
  • 当代戏剧杂志投稿流程

    当代戏剧--期刊级别: 北大核心期刊 《当代戏剧》(原《陕西戏剧》)创刊于1958年10月,是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管,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西北地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戏剧·电视双月刊,迄今已48年历史。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放眼全国,发行海内外,竭诚为主管主办: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快捷分类:艺术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 哲学与人文科学出版发行:陕西  双月刊  A4期刊刊号:1002-171X

    zqwhat
  • 当代戏剧杂志难不难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huanlj
  • 当代戏剧杂志投稿格式

    当代戏剧,主办单位为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为当代戏剧杂志社出版的一部书籍。作为西北五省(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戏剧、电视双月刊,1996年以来,一直被评为“全国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放眼全国,发行海内外,竭诚为专业戏剧工作者和业余戏剧爱好者服务。汇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熔研究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炉,涤受读者欢迎。

    liangzhenh
  • 当代戏剧杂志审稿周期

    省级普通期刊。《当代戏剧》(双月刊)创刊于1958年,由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办。栏目常设有《当代戏剧论坛》、《新作园地》、《艺海泛舟》、《各抒己见》、《名剧赏析》、《戏曲音乐》、《舞台美术》、《外国戏剧》等。

    树386
  • 当代戏剧杂志投稿费用多少

    是省级期刊吧

    Kpeipei
  • 当代戏剧杂志怎么投稿

    难说

    婉约小刀
  • 当代戏剧杂志版面费

    是省级期刊吧

    阳明山盟主
会员服务
  • 论文服务

    一站式论文服务,客服一对一跟踪服务。

当代戏剧期刊 当代戏剧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