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前沿杂志投稿流程

3条回答

adelinefu

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目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从影响力来讲,其等级属同类划分中较权威的一种,是除南大核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以外学术影响力最权威的一种。按照惯例,北大核心期刊每四年由北大图书馆评定一次,并出版《北大核心期刊目录要览》一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大核心目录2020年版被降级的刊物以及新晋期刊。一、北大核心目录(2020版)被降级刊物1、现代情报2、电气传动3、现代电子技术4、美术大观5、肉类研究6、煤矿机械7、新型建筑材料8、混凝土与水泥制品9、材料保护10、艺术工作(作者提供)水力发电(作者提供)11、食品工业12、教学与管理13、印染助剂二、北大核心目录(2020版)被升级刊物目录1、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西北人口3、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5、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6、中学生物教学7、语言战略研究8、北京舞蹈学院学报9、中国无机分析化学10、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1、陕西科技大学学报12、广西科学13、中国医院14、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15、疾病监测16、磁共振成像17、生物安全学报18、广东海洋大学学报19、洁净煤技术20、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1、社会保障研究22、化学工业与工程23、现代防御技术24、现代纺织技术25、无线电工程26、医学与哲学27、工具技术28、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江苏农业科学30、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31、资源开发与市场32、森林工程33、中外葡萄与葡萄酒34、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35、地质力学学报36、工程爆破37、中国抗生素杂志38、重庆高教研究39、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41、天涯42、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3、农业经济与管理44、海洋测绘45、海洋地质前沿46、中学地理教学参考47、煤炭技术48、铸造技术49、上海城市规划38、重庆高教研究39、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0、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41、天涯42、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3、农业经济与管理44、海洋测绘45、海洋地质前沿46、中学地理教学参考47、煤炭技术48、铸造技术49、上海城市规划

dongyh1302

搜一下:请问大家,海洋地质前沿是不是核心期刊啊?这个期刊怎么样?海洋类核心期刊都有哪些呢,能给个排行么?

飓风不二

一、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建设战略背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尤其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以提高地质调查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为目标,以数据支撑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为基础,加速实现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的建设思路,地质调查工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展了中小比例尺基础地质图件、观测、监测、科学研究、成果资料等国家地学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形成了区域地质数据库、基础地质数据库、水工环地质数据库、矿产地质数据库、地球物理及遥感数据库、海洋数据库、各类专题和研究类数据库、元数据目录及工作程度数据库等103个全国性数据库,总数据量达到100TB级,数据资源的积累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这些数据资源为地质调查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虽然信息资源的积累和数据库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信息资源的积累和开发利用尚不能满足应用需求。一是许多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基础数据资源急需建库,例如重要钻孔数据库、1:5万区域地质图数据库等。二是数据资源综合集成与整合尚显薄弱,数据库分散,没有统筹考虑公益性和商业性、中央和地方政府地质勘查工作获取的大量有价值地质信息的集成整合,大量的数据散落在地方和社会不同的采集主体手中;另外、各类地质调查工作以及不同项目来源的专项工程,均在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散建库,形成了比较严重的信息“孤岛”,严重制约了信息综合应用。三是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需要加强,已建数据库是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需要分别建立的,这些数据库基本上是一个数据库一个管理系统,多源异构是普遍的现象。给用户需要从多个数据库中提取所需数据造成困难。战略目标加强信息资源积累,夯实服务基础,建立完整的国家级地质数据库体系。开展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地质矿产数据资源建库工作,集成整合各类地质信息资源,形成横向覆盖各专业领域、纵向跨多比例尺的国家地质数据库体系,实现国家地质数据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一体化管理和更新维护,为地质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战略任务(1)国家级地质数据库。开展地质领域数据模型研究,在地质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下,按照一体化描述、组织、集成标准,整合区域地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海洋地质、地球物理与遥感等国家级数据资源,形成逻辑上统一的国家地质数据库体系。(2)钻孔地质数据库。在钻孔地质资料清理的基础上,选择重要成矿区带、大中型城市、重要经济区和开发区,筛选重要的地质钻孔资料建立数据库。(3)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在已完成的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完成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4)航空物探遥感数据库。完成4000幅航空物探遥感成果图件数据库、60000幅景观遥感图像扫描建库。(5)地质数据库更新维护与一体化管理系统。建立地质数据库更新维护机制,按照需要部署相关数据库的更新工作,保证数据资源的现实性;实现地质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二、重要地质资料采集与服务系统建设战略背景目前,全国原始地质资料共计约有200万档、3000万件。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原始地质资料清理研究》项目,开展了原始地质资料清理试点,开发了原始地质资料清理著录软件系统,起草了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从技术上为原始地质资料清理、抢救性数字化工作实施创造了条件。已经建成的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可收藏约60万米岩心,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已经投入正式运行,已接收、保管岩矿心总长度为13米;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实物标本2676块,薄片11000件。围绕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保管、服务和实物资料管理技术法规的研究以及实物地质资料综合研究,重点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采集管理》、《实物地质资料运行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大调查重要岩心、标本筛选与服务体系建设》、《危机矿山勘查项目实物成果集成》等多项重大项目。协助部储量司起草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初步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接待来访和查询人员人数逐年增加。成果地质资料及地学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展了广泛的社会化服务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原始地质资料保存现状堪忧、共享困难,大量原始地质资料破损严重,管理不到位,服务没有开展,浪费了国家花费巨额经费取得的认识地球的宝贵地质资料财富。实物资料方面,由于管理体制不顺,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不够完善、使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没有实现集群化管理,实物地质资料家底不清,实物地质资料保管体系不健全,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还刚刚起步。成果地质资料及地学文献信息方面,集成整合力度较弱,数字化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网络服务刚刚起步,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战略目标开展国家级重要原始与实物地质资料清理与采集工作,建立原始及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和数字化库,集成整合成果地质资料与地学文献资源,建立数字化地质资料馆,健全完善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做实建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实现成果、原始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为地质找矿提供基础资料支撑,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提供基础数据。战略任务(1)通过开展全国原始、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和全国地质资料摸底调查,制定统一建库标准,开发数据采集软件,建立全国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2)重要原始地质资料采集及数据库建设。在进行原始地质资料清理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重要原始地质资料开展数字化建库工作,形成国家级重要原始地质资料数据库,丰富国家级馆藏资源。(3)重要实物地质资料采集及数据库建设。在进行实物地质资料清理的基础上,选择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开展数字化建库工作,形成国家级重要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做实建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中心。(4)成果地质资料图文数据库。对馆藏历史成果地质资料进行清理,开展图像扫描和全文数字化建库,开发全文检索系统,建立成果地质资料数据库。(5)开展服务研究,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开发服务产品,实现地质资料网络服务。(6)健全完善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政策和技术标准,指导全国地质资料管理。(7)地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和购买地学文献信息资源,以全部资源在线社会化服务为目标,开展数据化建库工作。三、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体系建设战略背景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体系已显雏形。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发展研究中心、六个大区地调中心及部分专业中心等单位组成的、基于分布式网络的服务体系,在省级地质调查机构也开展试点工作,搭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公众数据服务总体框架,为未来的局互联网门户网站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应用先进实用的Web GIS技术,系统整理、加工了系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提供了多种原始数据资源的免费在线浏览和下载服务。基于统一标准的松散耦合(SOA)技术架构的地质调查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应用示范系统已经完成,形成了统一标准下的分级、分布式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运行模式。主要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质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刚刚起步,分散在不同专业、不同单位的地质数据尚不能完全统一提供服务,导致用户难以查询,使用困难,无法综合应用;数据资源管理分散,标准化程度低,大大增加了数据信息的管理和成果应用的难度。二是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政策和共享机制缺失,没有地质信息产品及用户分级分类管理的管理政策,没有形成地质工作成果信息公开与共享办法。三是信息共享与社会化服务意识比较薄弱,没有信息服务产品和品牌意识,尤其是缺乏系列的、权威的地质信息服务产品。战略目标(1)由骨干结点和基础结点构成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体系。(2)面向政府宏观管理、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区、重要经济区或重点城市的系列专题服务产品和动态服务系统。(3)面向社会化服务的包括区域地质、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领域的权威、公益性信息产品。(4)地质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基于统一标准的松散耦合技术架构,以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协同工作为主线,从空间信息获取、管理、处理、共享、检索、交换与分发等整个信息流程入手,建立地质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实现分级、分布式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的运行模式。以地质工作单位职责、地质调查项目部署为依托,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体系,形成地质资料汇交和管理体系、地质调查数据更新维护体系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体系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地质信息化体系。以国家地质数据库为基础,面向应用需求,利用数据仓储、信息挖掘技术和多目标分析技术,建立专业应用模型,开发专题信息服务产品和服务系统。战略任务(1)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体系。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各专业中心、大区中心、31个省级地质资料信息机构以及相关行业部门为骨干结点,各省地调院、环境监测院(站)等公益性地质调查单位为基础结点,构建地质资料集群化服务体系。在各服务结点部署地质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各结点完成各自专业或区域的数据采集、集成整合以及相应的数据更新维护工作。结合各自结点的专业或区域特点,建立相应的服务系统,由骨干结点完成综合集成。(2)地质信息服务产品开发。面向政府宏观管理、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区、重要经济区或重点城市的系列专题服务产品和动态服务系统;面向社会化服务的包括区域地质、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领域的权威、公益性信息产品;重点开展以下5个专题信息产品开发:国土资源管理综合应用产品开发;国家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区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开发;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开发;社会公开利用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求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开发。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战略背景自2006年纳入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实施以来,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目前整体工作有序推进,组织管理机构、项目人员组成、工作经费基本落实,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全面到位,省级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典型示范工作取得成效并及时应用于矿产勘查年度工作安排和“十二五”规划部署研究。截至2009年7月底,全省级基础图件总体完成3%,其中1:25万实际材料图、建造构造图分别完成65%和42%,重力类完成78%、磁测类完成73%、化探类完成70%、遥感类完成72%、重砂类完成80%。铁、铝、铜、磷、钾、钨、锑、稀土、铅锌、金等典型矿床成矿要素、预测要素等图件平均完成27%,预测工作区地质构造专题底图完成23%,区域成矿要素图、预测要素图等完成9%。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由于前期省级工作中人员不足、资料共享不畅、经费配套不及时等问题,造成整体工作进展慢;二是各省工作进展仍存在不平衡,个别省至今未按要求全面落实配套经费或项目人员。战略目标(1)提交全国煤炭、铀、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钾、金、铬、钼、锑、稀土、银、硼、锂、磷、硫、萤石、菱镁矿、重晶石等25种矿产的资源潜力定量评价结果。(2)圈定一批找矿远景区,为缓解矿产勘查后备基地不足,早日实现找矿更大突破提供基础依据。(3)进一步全面系统总结我国成矿地质特征,深化成矿规律认识,提交重点成矿区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报告和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建议。(4)提交全国成矿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和矿产等系列基础图件,以及重点成矿区带的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建议等系列图件。(5)完成全国成矿远景区的地学空间数据库,完成基于Map GIS平台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升级系统,为矿产资源管理、矿产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信息数据和信息支撑。(6)培养一批地质与科研的复合型人才。战略任务(1)基础数据库整理维护。对已有各类数据库进行数据整理和维护,补充采集各种新的数据资料,最终形成可以提取各类找矿信息的符合各项技术标准的基础数据库。在已有数据库成果基础上,包括矿产资源预测所需要的各种大比例尺数据资料、矿区勘查资料、专题研究资料。(2)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主要包括沉积岩区、火山岩区、侵入岩区、变质岩区和综合地质构造研究等内容。(3)物探、化探、自然重砂、遥感综合信息研究。分省级和全国汇总两部分工作进行。(4)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主要包括成矿地质构造环境研究、区域成矿特征研究、典型矿床研究、建立典型矿床(矿床式)成矿模式、划分成矿系列和亚系列、划分成矿区带、建立区域成矿模式、建立区域成矿谱系、编制区域成矿规律图等。(5)矿产预测。主要工作是建立预测评价模型、提取预测要素信息、划分预测单元、构置优化预测变量、圈定成矿远景区、预测远景区优选排序、预测资源量等。(6)GIS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地学基础库维护和整理、基础数据库数据一体化组织、综合信息提取、矿产预测和图件编制与表达等内容。(7)工作部署建议。包括工作部署原则、基础地质、区域矿产调查、预查、普查等工作部署和预期重大突破地区的工作部署。(8)未来重要矿产资源探明趋势及资源基地战略布局预测。五、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战略背景“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领域当前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是我国重要矿种查明资源储量利用现状的国情调查。该项工作依据“国土资发〔2007〕192号”文件于2007年7月部署以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部、省(市、区)各级组织领导机构,落实了核查工作承担单位,编制了《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总体实施方案》并以“国土资发〔2008〕27号”文件下发执行,编制了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有关技术要求并以“国土资厅发〔2009〕24号”文件下发执行,完成了覆盖全国、地区和省(市、区)的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培训,开展了矿区资源储量核查试点并取得良好效果,部分省(市、区)完成了一定量的矿区资源储量核查工作,完成了矿区资源储量动态监管支持系统建设中部分软件的开发研究。目前,本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战略目标(1)全面开展我国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铀、铁、锰、铬、铜、铅、锌、铝土矿、镍、钨、锡、锑、钼、锂、稀土、金、银、磷、钾盐、硫铁矿、硼、重晶石、萤石、菱镁矿28个矿种(类)的资源储量核查,摸清资源家底,盘活资源存量,确保国内资源持续、稳定供应,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宏观决策提供基础支撑。(2)通过资源调查和核查,更新全国矿产资源储量库数据,创建一套与国际接轨、适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和资源储量动态监督管理支持系统,为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高效履行政府职能提供技术支撑。(3)通过综合研究,从资源、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国家能源矿产和非能源矿产资源规划的制定、宏观调控和国家资源安全以及“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的实施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战略任务(1)矿区资源储量核查:包括查明开采前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核查后保有资源储量、已占用保有资源储量、未占用保有资源储量、消耗资源储量、压覆资源储量等。(2)未上表资源调查:包括查明资源储量及其结构及分布。(3)部、省两级汇总。(4)综合性专题研究。(5)成果数据库建设和储量动态监督管理支持系统建设。六、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战略背景(1)地质调查主要领域全过程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地质调查计算机辅助系统。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数字填图系统、固体矿产数据采集与资源量估算系统、地下水资源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与处理系统,改变了长期以来野外调查、室内整理的方式,实现了野外观测数据从采集、描述、建库、处理、表达和服务的全过程数字化,实现了传统地质调查技术体系向数字化地质调查技术体系的转变。为全面实现地质调查全过程信息化奠定了技术基础。(2)应用系统建设和应用水平迈上了新台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逐步加强了各种信息技术的集成和对系统的整合,初步形成一批“整装”的信息化产品。通过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初步建立了地质调查行业3S应用的技术体系和地质调查海量数据管理与服务的空间网格体系。技术的集成促进了遥感技术、GIS技术和GPS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高了应用水平。(3)制定了地质调查信息化标准体系。从数据描述、数据管理、数据产品与生产、应用系统与网络建设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制定了40余项跨专业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涉及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数据描述、数据采集等多个方面,有力推进了地学数据库的建设、系统开发,为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支撑。(4)地质调查数据传输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大区地调中心—部分专业地质调查单位间的三级网络体系。(5)前沿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取得突破。通过多项高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了多项信息共享、数据集成、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分布式数据、软件、硬件等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并成功进行了示范,开创了我国空间信息网格技术应用的成功先例。主要存在问题:(1)实现地质调查评价全过程信息化尚有瓶颈需要突破,各类系统分散开发严重,需要进行集成整合。(2)虽然已经开发了很多不同应用目的的应用系统,但是尚没有形成支撑地质工作主流程信息化的系列应用软件。(3)地质调查信息化管理与协调机制不尽完善,信息化工作与地质调查专业工作尚没有很好地融合,缺乏有效制度、标准和协调机制;各系统建设目标单一,协同工作能力薄弱,尤其是增加了跨专业、多部门信息综合集成的难度,导致难以发挥综合信息的作用。战略目标(1)实现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2)建立综合业务决策支持系统。(3)建成包括工作部署、项目管理、设备(装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完整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4)建立具备数据、视频、语音高速传输的综合网络系统。(5)研制15项标准,修订15项标准。(6)提出地质调查信息化与资料服务政策或管理办法。(7)开发系列地质专业应用系统。战略任务(1)地质调查全过程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的继承与互通。在实现野外路线观测过程的全数字化描述的基础上,以当前数据库为模型,通过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的关联,实现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继承和传递。(2)应用垂直开发与水平连通开发技术。所谓垂直开发是指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评价、地下水资源地质调查、地质灾害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等专业,都包括地质调查选区论证、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制、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地质调查数据处理分析、地质调查成果综合输出、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服务六大内容的开发。因此在每个专业领域的开发中,应全盘考虑这六部分的关系,比如数据模型、标准、互操作等。而且部分环节还要保持同步开发的方式才能达到实用。所谓水平连通开发是指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评价、地下水资源地质调查、地质灾害地质调查、地球化学地质调查等专业有关系统的开发中,应有统一的数据建模原则。在语义、编码、分类等方面要有一致的标准和尺度。(3)保证系统开发具有开放性、集成性、可重构性和可重用性。开放性:充分利用已有技术方法和工具,采用开放式及面向对象分布处理方法,使系统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扩展性;集成性:支持多种应用系统,平台软件及互操作;可重构性:支持服务应用流程的重组,可根据不同的需求组合集成应用系统;可重用性:基于软构件技术的集成,可方便地实现应用软件的即插即用。

电工电能新技术相关问题

会员服务
  • 论文服务

    一站式论文服务,客服一对一跟踪服务。

电工电能新技术期刊 电工电能新技术杂志